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通過古建保護、園林營造、生物多樣性實踐,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呼應了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命題。
6月14日是2025年全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故宮博物院以 “草木共生:紫禁城生態守護”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線上線下融合的特色活動,深度展現古代建筑、園林、生物與人文的共生關系,挖掘傳統 “天人合一” 生態理念對現代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故宮里為什么有這么多花草樹木,它們為何長得如此茂盛?故宮博物院推出“肥力全開:資源循環的古今對話”“古樹的紫禁城日記”和“宮里的小草會說話”等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由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帶領觀眾探索堆肥領域的豐富知識,揭開御花園植物景觀的生態與文化奧秘以及慈寧宮中小草背后的生物多樣性。
在“肥力全開:資源循環的古今對話”活動中,參與活動觀眾在社教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了解古今不同的堆肥技術、歷史演變及趣事,通過在生態堆肥花壇實地探索觀察、體驗咖啡渣堆肥的方式認識到堆肥在農業、環保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社教部工作人員為觀眾講授堆肥知識
觀眾實踐操作咖啡渣堆肥方法
社教部老師帶領同學們,開展“古樹的紫禁城日記”活動。同學們在教育中心學習御花園的古樹知識,通過熟悉御花園布局,觀察圖中的古樹特征,了解古樹景觀的園藝技法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
社教部工作人員為同學們講述古樹知識
同學們看圖進行古樹特征學習
在“宮里的小草會說話”活動中,由行政處慈寧宮生態多樣性項目組老師向觀眾講述過去紫禁城慈寧宮中曾經栽種的原真性植物及其故事,家長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共同探索,不僅深入了解古建之中現有的植物生態平衡,還學會識別各種草本植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特點。
項目組老師為觀眾講授慈寧宮中植物知識
家長與孩子們一起辨別植物
6月14日,除系列教育活動外,故宮博物院還舉辦了“名物之間:紫禁城里的外來植物”公眾科普講座。當植物名稱演變為表征符號后,在跨地域傳播進程中極易出現名實不符的狀況。紫禁城中的也有這樣的外來植物,其背后也蘊含著很多生物與文化的奧秘。
講座中,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劉琳琳老師以菩提樹、西番蓮等植物為例,帶領觀眾探索植物深厚的文化寓意,有效的提升了大家認知度。此外,劉琳琳老師以慈寧宮花園為例,介紹故宮博物院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相關工作。
行政處劉琳琳老師為觀眾分享
基于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的系列教育活動和科普講座,故宮博物院在6月14日當天還推出了“故宮植覺大挑戰”主題園林植物知識答題及線上視頻號互動專區,進行覆蓋全院的打卡活動、知識宣傳。
活動當天,在太和門、慈寧宮、生態花壇、乾清宮、神武門附近設打卡點,由故宮博物院的志愿者老師們引導來院參觀的觀眾參與活動,通過在視頻號專區打卡視頻、照片發布,完成打卡任務獲得紀念獎品。
志愿者現場引導觀眾
觀眾在打卡點拍照記錄
本次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故宮博物院以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通過“草木共生”的敘事線索,將紫禁城轉化為活態生態課堂。從御花園“連理柏”的共生智慧到生態堆肥花壇堆肥技術的古今傳承,故宮博物院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中華文明 “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展現了博物館在文化與自然遺產可持續保護方面的新力量。